发展绿色旅游 促进和谐共生

小编:赵腾泽 王莹 <video width=&quo发布日期:2025-10-17浏览量:27
核心提示:观松涛林海悟自然之道,看沙漠绿洲感生态之变,探矿山湖畔见修复之功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积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科学利用,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。绿色旅游正以其独特魅力,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
观松涛林海悟自然之道,看沙漠绿洲感生态之变,探矿山湖畔见修复之功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积极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坚持生态优先、科学利用,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。绿色旅游正以其独特魅力,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
生态优先 守护绿水青山

“十四五”以来,各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,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、自然修复力,合理利用自然资源,适度发展绿色旅游,将“两山”理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。

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,一道长达153公里的固沙锁边带犹如一条“绿色长城”在宁夏蜿蜒伸展。当地通过大规模铺设草方格、栽植固沙植物等系统治理,牢牢锁住流动的沙丘,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。“过去游客来沙坡头,大多只玩滑沙、骑骆驼等传统项目,待上大半天就走了。”中旅(宁夏)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酒店分公司运营总监吴占军回忆。如今,景区依托日渐向好的生态环境,将“沙漠环保体验”作为重要内容,让游客直观感受沙漠生态的脆弱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艰辛。“这次来到沙坡头,全家人首次在沙漠参与环保活动,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。”来自重庆的游客林一浩对这样的项目十分认可。

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的蜕变同样令人惊叹。曾经的废弃矿区,通过微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实现环境修复,如今,矿区湖水碧蓝如宝石,被网友亲切地称为“重庆小九寨”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,游客们沿着木栈道漫步拍照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,矿区成为新晋“网红打卡地”。“谁能想到,这里曾是尘土飞扬的矿区。”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,矿山公园观光车司机曾德健感慨道。

“2024年,公园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,带动周边旅游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。”重庆临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文旅产业部部长吴晓鸿说,未来,他们会持续投入修复资金,比如,在矿坑周边建生态监测站,实时跟踪水质和植被变化。“只有把修复做扎实,‘美丽经济’才能长久。”

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则通过实施“固淤净水、还湿于鸟”的系统治理,恢复畅通原先部分淤塞的水系,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,使“城市湿地”成为绿色旅游的新标杆。“坐在电瓶船上,只听得到水声和鸟鸣,连呼吸都变得轻柔了。”上海游客陈先生带着家人乘船游览时感叹,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城市绿肺’,可以让人瞬间忘却都市的喧嚣。”

为守护“城市水乡”的生态底色,杭州市持续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,通过疏浚河道、恢复植被、建设生态浮岛等措施,大幅提升湿地水质和生态功能。同时,严格控制游客数量,全面采用电动游览船,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。2024年,西溪湿地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。

丰富体验 倡导绿色消费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各地锚定绿色转型方向,创新推出一批融合自然之美、文化之韵与低碳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线路,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,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,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。

在福建武夷山,国家公园探秘、采茶制茶体验等绿色旅游产品,让游客从“走马观花”转向“深度沉浸”。

“‘十四五’以来,我们立足自然与文化生态优势,积极融入一号风景道建设,培育特色民宿、研学基地等新业态。”武夷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郭雪陶介绍,武夷山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年轻化、可参与的旅游体验,打造出一张高品质的绿色旅游“金名片”。

生态美,旅游热。在吉林查干湖,绿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升级。当地除了传统的观鸟、摄影、冬捕体验外,还推出了生态研学、渔猎文化体验等深度旅游项目。游客可以参与渔业养殖课程,了解“计划捕捞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,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作鱼皮画、鱼骨雕塑等特色工艺品。

“我们不仅要让游客欣赏查干湖的美景,更要让他们了解这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。”查干湖旅游区负责人介绍,通过开设生态课堂、渔猎文化展示馆等,游客在体验中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。

而云南滇池之畔的咖啡文化嘉年华,则将生态智慧注入一杯咖啡中。咖啡渣被创意再生为绿植肥料,并广泛使用可降解环保杯具。这场9天吸引约280万人次的活动,以“与万物共生”为主题,让绿色消费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。

如今,昆明将环滇池的自然风光、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休闲项目“串珠成链”,精心打造“滇池旅游黄金岸线”。“湿地增多,污染减少,高原明珠正在重焕光彩。”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唐运宏说。

产业融合 惠及更多百姓

“十四五”期间,各地以绿色旅游为纽带,科学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,延伸旅游产业链,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努力实现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、民生改善相统一,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“生态守护者”转变为“绿色受益者”。

近年来,西藏林芝嘎拉村依托百年古桃林打造“嘎拉桃花源”3A级景区,推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。“以前我们靠山吃山,上山伐木是主要收入。现在,我们成了护林员,吃上了‘生态饭’‘旅游饭’。”嘎拉村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说。

目前,以嘎拉村“桃花源”为核心,周边区域已经形成集桃花观光、藏文化体验、高原康养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带。除了春季赏花,当地还积极培育松茸采摘、藏药种植等生态农业,开发系列深加工产品,带动农牧民多渠道增收。

走进内蒙古阿尔山林区,随处可见护林员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。57岁的于九江在完成巡护工作后,会带着游客骑马穿梭于白狼镇的林间小道。“当年砍树的人,现在成了护林员,还靠着这片林子吃上了‘旅游饭’。”他笑着说。通过“护林员+旅游”机制,当地不仅有效提升了森林管护效率,更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了特色种养殖、林下产品加工和文创产业,形成了“一村一品”的差异化发展路径。

“看,那就是蓝冠噪鹛!羽毛亮得很,叫声也清脆!”在江西上饶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的林间,护鸟队队长俞旺金指着枝头向远道而来的观鸟游客介绍。这个藏在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的千年古村,因全球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成为“生态网红”,更让守着古村、护着青山的村民,从“守村人”变成了绿色旅游的“带头人”与“受益者”。

随着蓝冠噪鹛数量从200多只增至600多只,更多观鸟爱好者慕名而来,生态优势在这里转化为多元的旅游体验。月亮湾的竹筏漂流项目可以让游客体验“小小竹排江中游”的诗意,竹筏工王大姐说:“以前哪想到撑竹排能赚钱?现在一个月能挣好几千!”

以石门村观鸟旅游为支点,婺源县打造了“翼境婺源”观鸟长廊,串联起10个生态观鸟示范基地。当地还依托800余家精品民宿,带动徽州三雕、歙砚制作、绿茶生产等传统产业复兴,形成“观鸟经济+民宿产业+非遗传承”的融合发展模式。2024年,全县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,带动8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就业。
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在“两山”理念的指引下,各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持久动能,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绿色旅游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。

文章链接:http://shanghang.fjph.vip/news/show-3657.html
文章来源:宁德旅游景点排行榜前十名    
 

最新小商品批发

 
更多>同类资讯
地图导航